環境檢測是通過科學方法和技術手段,對環境中各類污染物或指標進行定量或定性分析,以評估環境質量、識別污染源并指導環境管理。其工作原理涉及采樣、預處理、分析測試、數據處理等核心環節,結合物理、化學、生物及傳感器技術實現。以下是詳細解析:
一、環境檢測的核心流程
采樣與預處理
目標:獲取具有代表性的環境樣本(空氣、水、土壤、噪聲等)。
方法:
空氣采樣:使用泵吸式或擴散式采樣器,采集特定體積的空氣(如PM2.5、VOCs)。
水樣采集:通過分層采樣器獲取不同深度的水體,避免懸浮物干擾。
土壤采樣:采用網格法或剖面法,采集表層及深層土壤樣本。
預處理:過濾、濃縮、消解(如酸化處理重金屬)等,去除干擾物質或提高檢測靈敏度。
分析測試
核心原理:利用污染物與試劑、傳感器或儀器的特異性反應,將其轉化為可測量的信號(如電信號、光信號)。
技術分類:
化學分析法:通過化學反應定量分析(如分光光度法測氮氧化物)。
物理分析法:基于物理性質(如光譜、質譜)識別污染物(如紅外光譜測VOCs)。
生物檢測法:利用生物個體或細胞對污染物的響應(如藻類生長抑制試驗測水體毒性)。
傳感器技術:通過電化學、光學或半導體傳感器實時監測(如電化學傳感器測CO)。
數據處理與評估
校準與質控:使用標準物質校準儀器,通過加標回收率、平行樣等控制誤差。
數據轉換:將原始信號(如吸光度、電流)轉換為污染物濃度(如mg/m3、μg/L)。
結果評估:對比國家或地方環境標準(如《環境空氣質量標準》GB 3095-2012),判定是否超標。
二、關鍵檢測技術及原理
1. 空氣質量檢測
顆粒物(PM2.5/PM10)
原理:β射線吸收法或微量振蕩天平法。
β射線吸收法:β射線穿透濾膜時,顆粒物吸收射線導致強度衰減,通過衰減量計算質量濃度。
微量振蕩天平法:濾膜振動頻率隨顆粒物質量增加而降低,通過頻率變化反推濃度。
氣態污染物(SO?、NO?、O?)
原理:紫外熒光法(SO?)、化學發光法(NO?)、紫外吸收法(O?)。
示例:SO?在紫外光激發下產生熒光,熒光強度與濃度成正比。
2. 水質檢測
重金屬(Pb、Hg、Cd)
原理:原子吸收光譜法(AAS)或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法(ICP-MS)。
AAS:將樣品原子化,通過特定波長光吸收量定量重金屬濃度。
有機物(COD、BOD、VOCs)
原理:
COD(化學需氧量):重鉻酸鉀氧化有機物,通過顏色變化或電位滴定測定消耗量。
BOD(生化需氧量):微生物分解有機物消耗溶解氧,通過氧電極監測濃度變化。
微生物(大腸桿菌、總菌數)
原理:多管發酵法或熒光染色法。
多管發酵法:通過細菌發酵乳糖產酸產氣,統計陽性管數計算含量。
3. 土壤檢測
pH值
原理:電位法。土壤懸液與標準緩沖液對比,通過玻璃電極電位差計算pH。
養分(N、P、K)
原理:分光光度法或火焰原子吸收法。
示例:土壤消解后,磷與鉬酸銨反應生成藍色絡合物,吸光度與磷含量成正比。
污染物(農藥殘留、多環芳烴)
原理:氣相色譜-質譜聯用(GC-MS)或高效液相色譜(HPLC)。
GC-MS:通過色譜分離組分,質譜鑒定分子結構,實現定量分析。
4. 噪聲與輻射檢測
噪聲
原理:聲級計通過電容式傳聲器將聲壓轉換為電信號,經放大、濾波后顯示分貝值(dB)。
輻射(γ射線、X射線)
原理:蓋革-米勒計數器或閃爍探測器。
蓋革計數器:輻射粒子使氣體電離,產生電脈沖信號,計數率與輻射強度成正比。
下一篇:職業衛生檢測與評價的工作原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