職業衛生檢測與評價是通過系統化的技術手段,識別、評估和控制工作場所中可能危害勞動者健康的物理、化學、生物及人為因素,旨在預防職業病和工傷事故,保障勞動者健康權益。其工作原理基于危害識別→暴露評估→風險表征→控制措施驗證的閉環管理流程,結合現場檢測、實驗室分析、模型預測和綜合評價等技術方法。以下是職業衛生檢測與評價的核心工作原理及技術要點:
一、核心目標與原則
目標:識別工作場所中的職業病危害因素(如粉塵、毒物、噪聲、高溫等)。
評估勞動者暴露水平是否超過職業接觸限值(OELs)。
提出針對性的控制措施,降低職業病發病風險。
驗證控制措施的有效性,確保符合法律法規要求。
原則:科學性:依據國家標準(如GBZ、GB/T)和國際規范(如ACGIH、NIOSH)。
代表性:采樣點、頻次和時間需反映勞動者實際暴露情況。
預防性:以“源頭控制”為主,優先消除或降低危害。
參與性:涉及勞動者、雇主和職業衛生專業人員共同參與。
二、工作原理與流程
1. 危害識別(Hazard Identification)
原理:通過現場調查、文獻查閱和歷史數據分析,識別工作場所中可能存在的職業病危害因素。
方法:現場巡查:觀察工藝流程、設備運行、物料儲存及勞動者操作行為。
資料收集:分析化學品安全技術說明書(MSDS)、工藝流程圖、設備維護記錄等。
勞動者訪談:了解癥狀(如咳嗽、頭痛、皮膚刺激)及工作習慣。
示例:焊接車間可能存在電焊煙塵(金屬氧化物)、錳及其化合物、紫外線、噪聲等危害。
化工企業可能涉及有毒氣體(如苯、氯氣)、腐蝕性物質(如酸堿)及高溫環境。
2. 暴露評估(Exposure Assessment)
原理:定量或定性測定勞動者接觸危害因素的濃度(強度)及暴露時間,計算暴露水平。
關鍵步驟:采樣策略:定點采樣:在固定位置(如設備排氣口)測定環境濃度。
個體采樣:將采樣器固定在勞動者呼吸帶或皮膚暴露部位,反映實際接觸量。
長時段采樣:覆蓋整個工作班次,評估累積暴露。
檢測方法:化學毒物:氣相色譜(GC)、液相色譜(HPLC)、原子吸收光譜(AAS)等。
粉塵:濾膜稱重法(總粉塵)、紅外分光光度法(游離二氧化硅)。
物理因素:噪聲:聲級計測量等效連續A聲級(Leq)。
高溫:濕球黑球溫度(WBGT)指數儀評估熱應激。
輻射:電離輻射(蓋革計數器)、非電離輻射(電磁場強度計)。
數據計算:時間加權平均濃度(TWA):
TWA=8∑?C?T??(8小時工作制)
其中,$C_i$為第$i$段時間的濃度,$T_i$為對應時間(小時)。
- **短時間接觸容許濃度(STEL)**:15分鐘內平均濃度最高值。
- **最高容許濃度(MAC)**:任何時間均不得超過的瞬時濃度。
3. 風險表征(Risk Characterization)
原理:將暴露評估結果與職業接觸限值(OELs)對比,結合危害毒性數據,判斷風險等級。
方法:定量風險評估:使用職業衛生模型(如EPA的IEF模型)預測發病概率。
示例:苯的終身超額癌癥風險(LER)計算:
LER=暴露濃度(ppm)×單位風險系數(/ppm)
定性風險分級:根據暴露水平與OELs的比值(如<50%為低風險,50%~100%為中風險,>100%為高風險)。
結合危害毒性分級(如劇毒、高毒、低毒)。
4. 控制措施評價與驗證
原理:評估現有控制措施(如工程控制、個人防護裝備)的有效性,提出改進建議。
方法:工程控制:局部排風(如焊接煙塵凈化器)、密閉操作(如化工反應釜)、自動化替代。
驗證方法:檢測控制后暴露水平是否降至OELs以下。
管理控制:輪班制度(減少單次暴露時間)、培訓教育、警示標識。
個人防護裝備(PPE):防毒面具、防噪聲耳塞、防化手套的適配性測試。
驗證方法:通過穿透試驗(如濾毒盒吸附效率)評估PPE性能。
5. 綜合評價與報告編制
內容:危害因素清單及分布圖。
暴露評估結果與OELs對比表。
風險等級劃分及優先控制建議。
控制措施清單及實施計劃。
標準依據:《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》(GBZ 2.1、GBZ 2.2)。
《職業病防治法》《用人單位職業病危害因素定期檢測管理規范》。
三、關鍵技術與方法
現場檢測技術:直讀式儀器:便攜式氣體檢測儀(如PID檢測揮發性有機物)、噪聲計、紅外測溫儀。
采樣泵與濾膜:個體采樣泵(如Gilair、SKC)配合玻璃纖維濾膜(粉塵)或活性炭管(毒物)。
實驗室分析技術:化學分析:GC-MS(多環芳烴)、ICP-MS(重金屬)、離子色譜(無機陰離子)。
生物監測:通過尿液、血液檢測體內毒物代謝產物(如尿中馬尿酸反映苯接觸)。
模型預測技術:擴散模型:預測有毒氣體泄漏后的濃度分布(如SLAB模型)。
暴露數據庫:利用職業衛生數據庫(如CPDB、RTECS)輔助風險評估。
上一篇:環境檢測的工作原理
下一篇:職業衛生檢測與評價的應用范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