飲用水檢測是保障水質安全、預防水源性疾病的關鍵環節,但檢測過程中可能涉及化學試劑、微生物、高壓設備等潛在危險源。為確保人員安全和環境不受污染,需從操作規范、防護措施、應急處理等多方面嚴格把控。以下是飲用水檢測過程中需注意的安全問題及具體措施:
一、化學試劑使用安全
試劑分類與儲存
腐蝕性試劑(如濃硫酸、氫氧化鈉):
儲存于耐腐蝕柜中,遠離金屬物品和可燃物,避免與皮膚、衣物直接接觸。
配制溶液時,需在通風櫥內操作,佩戴防酸堿手套和護目鏡。
有毒試劑(如氰化物、重金屬鹽):
單獨存放于帶鎖專柜,標注“劇毒”標識,實行雙人雙鎖管理。
使用時嚴格稱量,剩余試劑立即歸位,禁止隨意傾倒或丟棄。
易燃試劑(如乙醇、乙醚):
儲存于陰涼通風處,遠離火源和熱源,配備滅火器或沙箱。
操作時禁止明火,使用防爆電器設備。
試劑配制與操作
稀釋濃酸/堿:遵循“酸入水、慢攪拌”原則,避免劇烈反應噴濺(如將濃硫酸緩慢倒入水中,而非反向操作)。
有機溶劑使用:在通風櫥內進行,避免吸入揮發性有機物(VOCs),操作后及時密封容器。
重金屬檢測:使用原子吸收光譜儀或ICP-MS時,需佩戴防毒面具,防止吸入金屬蒸氣(如鉛、汞蒸氣)。
廢棄物處理
分類收集:
酸性/堿性廢液:中和至pH 6~9后排放。
含重金屬廢液:用硫化鈉沉淀重金屬(如生成硫化鉛沉淀),過濾后按危廢處理。
有機廢液:集中收集,委托有資質的單位進行焚燒處理。
禁止行為:嚴禁將廢液直接倒入下水道或普通垃圾桶,避免污染土壤和水源。
二、微生物檢測安全
樣品采集與保存
無菌操作:
采集水樣前,用酒精棉球擦拭采樣瓶口,避免外界微生物污染。
采集后立即密封,置于4℃冰箱保存(如總大腸菌群檢測需在24小時內完成)。
避免交叉污染:
不同水樣使用獨立采樣工具,采樣后徹底清洗設備(如用75%乙醇擦拭)。
培養與檢測
生物安全柜使用:
操作高致病性微生物(如霍亂弧菌)時,必須在Ⅱ級生物安全柜內進行,佩戴N95口罩和雙層手套。
定期檢測生物安全柜氣流速度(≥0.5m/s),確保防護效果。
高壓滅菌:
檢測后的培養皿、試管等廢棄物,需經121℃高壓滅菌30分鐘后丟棄,防止微生物擴散。
個人防護
穿戴實驗服、一次性手套和口罩,避免皮膚直接接觸樣品。
操作后用肥皂和流動水徹底洗手,必要時用75%乙醇消毒。
三、物理與儀器檢測安全
高壓設備操作
高壓滅菌鍋:
操作前檢查安全閥、壓力表是否正常,禁止超壓使用(通常≤0.22MPa)。
滅菌結束后,待壓力降至零后再打開鍋蓋,避免蒸汽燙傷。
氣相色譜儀:
使用氫氣作載氣時,需安裝氫氣泄漏報警器,遠離火源和靜電。
定期檢查氣路密封性,防止氣體泄漏引發爆炸。
高溫設備防護
馬弗爐:
加熱時爐門關閉,禁止直接觀察爐內,避免紅外線灼傷眼睛。
取放樣品時佩戴隔熱手套,使用長柄工具操作。
烘箱:
溫度設定不超過額定值(如通常≤250℃),避免樣品自燃。
定期清理烘箱內積塵,防止過熱引發火災。
電氣安全
接地保護:所有儀器設備需可靠接地,避免漏電觸電(如pH計、電導率儀)。
絕緣檢查:定期用兆歐表檢測設備絕緣電阻(≥1MΩ),更換老化電線。
四、現場采樣安全
采樣點選擇
避開危險區域:遠離高壓線、深水區、污染源(如化工廠排污口)。
防滑防跌落:在河邊、井口采樣時,佩戴安全繩并設置警示標志,禁止單人作業。
個人防護裝備
穿戴反光背心、防滑鞋,攜帶急救包和通訊設備(如對講機)。
在高溫或低溫環境下采樣時,添加防暑(如藿香正氣水)或保暖措施(如羽絨服)。
樣品運輸安全
使用保溫箱保存樣品,避免劇烈震動導致容器破裂(如玻璃瓶需用泡沫固定)。
運輸途中定期檢查樣品狀態,防止泄漏或變質。
五、應急處理措施
化學試劑泄漏
小范圍泄漏:用吸附棉或沙土覆蓋,收集后按危廢處理。
大面積泄漏:立即疏散人員,關閉通風系統,用圍堰攔截泄漏物,聯系專業機構處理。
微生物污染
皮膚接觸:用大量清水沖洗15分鐘,必要時就醫。
眼睛接觸:立即用生理鹽水沖洗,并送醫治療。
火災與爆炸
電器火災:切斷電源后使用二氧化碳滅火器撲救,禁止用水滅火。
有機溶劑火災:用干粉滅火器或沙土覆蓋,避免火勢蔓延。
觸電急救
立即切斷電源,用絕緣物體(如木棍)挑開電線。
對無呼吸心跳者實施心肺復蘇術(CPR),并撥打120急救電話。
六、安全培訓與管理
定期培訓
新員工需接受安全操作培訓,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崗。
每年組織安全演練(如火災逃生、化學泄漏處理),提升應急能力。
安全標識與記錄
實驗室張貼安全警示標識(如“腐蝕性”“易燃”“劇毒”)。
記錄安全檢查情況(如設備維護、試劑庫存),建立安全檔案。
健康監測
長期接觸有毒試劑的人員需定期體檢(如血常規、肝功能檢查),預防職業病。
總結
飲用水檢測安全需貫穿采樣、運輸、實驗室分析全流程,通過規范操作(如無菌技術、高壓滅菌)、嚴格防護(如個人防護裝備、生物安全柜)和應急準備(如滅火器、急救包),可最大限度降低風險。企業或實驗室應建立安全管理制度,明確責任分工,定期開展安全審計,確保檢測活動既高效又安全。
下一篇:環境檢測的工作原理